20世纪90年代初的建德市轻质碳酸钙厂(简称建德轻钙厂),已经是历经百年风雨的老企业了,技术落后,设备老旧,连年亏损,眼看着就要倒闭。在当时的建德二轻系统,同样面临倒闭风险的,还有新安江家具厂。虽然在那个经济制度重大变革的年代,公有制企业破产重组已经较为普遍,但是时任建德二轻工业总公司的领导们,还是千方百计谋划着想让这些面临倒闭的企业活下去。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4年7月,时任建德轻钙厂厂长因经济问题被判刑,风雨飘摇的轻钙厂更是乱成了一锅粥。工人们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人心彻底散了。二轻工业总公司立即派出工作组,对企业进行人事调整。同时,在二轻系统30余家企业中物色人员,希望找到一位能够拯救企业的厂长。然而,无论是轻钙厂内部还是整个二轻系统,都没有人愿意来收拾这副烂摊子。
当时我就在工作组里,我向二轻工业总公司时任总经理范维刚表示:“如果实在没人愿意接手,我去。”就这样,1994年8月13日,带着总公司领导的希望和嘱托,我接手了轻钙厂,开启了艰辛的“求生存,求发展”之路。
1994年的轻钙厂,有100多名职工,还有七八十名退休工人。当时的退休工人是企业自己支付工资以及医疗等相关费用的,其中还有工伤、职业病人(矽肺) 6名,需要常年治疗。而当时全厂全年的销售额仅300万元左右,每人每月平均的销售额不足2000元。在这样的环境下,欠银行利息、欠电费、欠税收、欠工资,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常态。
为了改变现状、生存下去,企业经营班子充分剖析了面临的困境,作出了明确的决策:一是改造老旧设备,以最低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二是立即着手扩产改造,技改轻钙生产线,达到确保企业生存下去的安全产能;三是强化管理,以期在现状下尽量延长生存期限。
老旧设备的改造是从轻钙生产线中最重大、最陈旧的设备——烘干转炉开始的。这台设备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无法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它的内部抄板结构,由10组21米长的三角形和柱组成,每个三角形和柱间均有3条焊接缝,10组抄板的焊缝达数百米,只要任何一处出现漏缝,就会导致企业全线停产。我们借鉴了业内的改造技术,将10根抄板全数取出,代之以10根钢管,利用春节停产期间,由副厂长黄来苟、机修班长徐宝龙各带一小组,每组12小时交换,总耗时20天,将该设备改造完成,彻底摆脱了焊缝泄漏、停机停产的困境。生产线产能从原来五六千吨年产提升到了一万吨年产能力。不仅如此,转炉的改造还实现了节能降耗,有效降低了烘干成本,为企业求生存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1994年10月,新生产线的技改投入也在争取到工商银行10万元贷款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到1996年6月,新生产线实现了试运行。全厂的轻钙产能由原来的5000吨提升到2万吨,达到了求生存的保障线。1997年全年实现营收751万元,利润1.4万元,税收79.3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管理企业难,管理一个看不到希望的企业难上加难。为了生存下去,我们强化了产品质量责任考核模式,打破了多年的大锅饭。即使困难重重,也一直坚持下来。这期间,技术副厂长、销售科长,为自己的前途着想,相继跳槽去了当时的国二级企业——更楼化工厂,加入了更化的轻钙生产与经营,这给原本苦苦挣扎在生死线的工厂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一度让许多跳不出去的职工深感绝望。一方面要保生产,另一方面要抓技改投入,这对于一个多年亏损的企业来说尤其艰难。当务之急是资金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所有技改的土建项目,资金一律拖欠,工人工资拖欠了3个月。我们明确告诉职工,为了保饭碗,我们必须保证生产,为了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我们必须上技改,扩大产能,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当时的艰难,职工看在眼里,也明白只有这样做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所以在当时,即便欠了3个月工资,职工仍无怨言,全厂上下同舟共济地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1996年,对轻钙厂而言,是值得纪念的。这个还在死亡线上求生存的企业,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美国高露洁(广州)公司在全国碳酸钙企业寻找合作伙伴,与其共同开发、生产牙膏级轻质碳酸钙。当时国内没有企业能够生产这个产品,我们觉得这是公司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机遇,于是根据客户提出的产品指标,认真研究生产工艺、原料品质,立誓要攻下难关、实现突破。第一个产品试样很快送到了广州高露洁公司,根据检测,在全国20多家送样的产品中,我们的样品虽然没有完全达标,但是最接近他们的要求,这给我们带来了信心。从此以后,我们针对产品质量指标和客户检测报告的差异,不停地研究,不断地改进。鉴于我们认真配合以及样品质量的表现,高露洁公司确定了与我们合作,共同研发牙膏级轻质碳酸钙,以替代进口。这一次的合作研发,整整跨越了5个年头。直到2000年,我们才得到了高露洁公司的初步认可,开始了20%的部分代替,2001年达到 50%的进口替代,2002年实现了全部国产化。公司也因为有了高露洁产品的支持,取得了可喜的利润。2002年全年实现营收3405万元,利润528万元,税收519万元,摆脱了生存危机,站上了求发展的起跑线。
在牙膏级轻质碳酸钙的研发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不仅仅是技术方面、资金方面的,还有来自内部的阻力。从技术层面,产品各项物理指标,在高露洁公司的帮助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而化学指标,如含铁量、重金属含量、硫化物含量、微生物指标等,则因为原材料、燃料以及装备的问题迟迟没有攻克。这期间,为解决硫化物以及铁含量问题,我们进行多种尝试,仅氧化钙烧制方法,就经历了木炭烧制、电炉烧制、瓷砖窑烧制等。
各种烧制方法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最终,我们研发了气烧窑,用液化天然气为燃料,在工程师项金康的主导下,自主研发了燃气窑,实现牙膏级轻质碳酸钙的量产。在资金方面,一边请求工商银行的帮助,一边争取高露洁公司的借款,先后得到了高露洁公司累计600万元的资金及装备的借助。但是,由于长时间的研发及投入,公司内部出现了反对的意见,觉得我们这样的企业根本没能力研发高露洁的产品,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还多次把我安排在做新产品试验的操作人员骂到哭。作为该产品唯一的研发者,我对产品要求的认知非常清晰,也坚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所以,无论多少人反对,我们从来没有放慢研发进度,直到取得成功。
通过牙膏级产品的研发,成功与高露洁这样的跨国公司合作,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轻质碳酸钙生产技术的提升。直到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做了几十年的碳酸钙,彼时才刚开始入门。而跨国公司对待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的全新理念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1996年2月,有了生存希望但还没站稳脚跟的轻钙厂,根据二轻工业总公司时任总经理李建新的要求,安置了破产清算的建德家具厂的14名职工。
1997年7月,公司还是在求生存的阶段,建德市政府推进了公有制企业的体制改革,我们被列入首批“改制”企业名单。7月20日左右,市改革指导组熊兴、汪洋以及二轻工业总公司指导组陈剑华等入驻企业,开始了企业体制改革。我们上下配合,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资产评估、剥离、股权认购等一系列工作,于1997年8月18日成立了改制后的新公司——建德市天石碳酸钙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总股本 77万元,由职工入股组成,选举出首届公司董事会成员:周新民、黄来苟、吴彩虹、吴建元、周建卫。从此,公司以民营企业的身份,继续着求生存、求发展的努力。
2004年,为了开发纳米级碳酸钙,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子公司“浙江天一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始研发并生产纳米级轻质碳酸钙。天一公司成立后,由于产品指标与客户需求的差异较大,一直处于边研发改进边维持生产状态。因此,连续亏损三年。后因浙江大学退出了合资,母公司全额收购了股份。
天一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成为独资子公司后,产品的研发由天石研发人员全部接手,结合用户的意见,对产品指标摸索调整,逐步达到了用户的需求,子公司当年实现了扭亏为盈。随着纳米产品与用户端不断磨合,在光伏胶领域逐步突显出优势,国内光伏胶头部企业纷纷选择与天石合作。直到2022年,天石纳米钙占据全国光伏胶60%以上的市场份额,纳米钙也成为天石公司的主打产品。2022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公司还是实现了21621万元销售额,3710万元利润,上缴税收1540万元。
通过不断努力,不停地求发展,公司已经成为中国碳酸钙企业的头部企业,是中国化标委碳酸钙标准小组组长单位,主导、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20项,其中国家标准主起草3项,行业标准主起草3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1项。2022年8月,国家工信部授予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2016年,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挂牌(股票名称:天石纳米,代码837392),目前已成为创新层企业,并计划以2024年12月31日的年报为基准,申请北交所上市。
30年风雨历程,实现了公司起死回生的愿望,重生的天石将不懈努力,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发展。
(作者曾任原建德市轻钙厂厂长,现任浙江天石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