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夏天,建德县白沙乡沧滩沙地上的庄稼刚收割完毕,沧滩的几十户居民便动手整理家当,默默搬离了这个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不久后,这片土地便迎来了新的居民——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电建设者们,一时间,他们搭建的简易工棚在沧滩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他们满怀热情、充满干劲,投入到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中去。他们或许想不到,他们所临时落脚的地方,日后会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成为带动建德发展的火车头。

众所周知,新安江兴起于水电站建设。那么水电站建设前的新安江是什么模样?从无到有,新安江城区如何一步步发展成当前的规模?老一辈新安江人常说的“一区”“二区”“区小”等称谓指的是什么呢,又有何渊源?

请输入图片描述

建德城区

一、解放前后的新安江

叶家庙嘴头,寿昌江携滚滚泥沙,于此处汇入新安江。泥沙在罗桐、沧滩等江北一带沉积,历经数百年形成了一块肥沃平坦的沙地。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肥沃的土壤意味着适合耕种、粮食产量高,很快吸引了百姓在此栖息。有据可查最早在此定居的是邵姓淳安人,至少数百年前,他们离开淳安,沿着新安江一路往东,最终发现了这块土地并在此繁衍生息。

而在这片平坦的沙地以东是连片的丘陵,包括麻园岭(今建德市政府一带)、健康岭(今建德中医院一带)、溪头、焦山等,地势高低起伏,有村落零星分布。据推算,整个江北从最西边的沧滩到最东边的焦山,约有2000人在此生活。他们农忙时耕种,农闲时在新安江、寿昌江上捕鱼谋生。

旧时建德、寿昌两县尚未合并,彼时的新安江还是建德、寿昌两县的结合部,远离梅城和寿昌两大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称其为“穷乡僻壤”一点也不为过。

“新安江是个移民城市”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这种共识几乎都是基于人们对“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这一历史事件的认知而产生的。其实新安江成为移民城市的原因还可再往前追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建德县的西洋乡(今新安江街道部分范围)就已经是移民乡了。因战争、饥荒等原因,历史上有大量外地人口逃难至如今的建德,但寿昌、大同、梅城、乾潭等中心地区早就被“土著”居民占据,逃难的人只能前往当时地理位置偏僻、人烟稀少的新安江谋生。因而那时新安江就已经以江西人、温州人、安庆人等外来群体为主,是名副其实的移民乡了。

地处偏远、人口来源复杂导致早前的新安江并不安稳。并且在上世纪50年代初,新安江的归属并非像现在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分置给多个乡镇。彼时与罗桐隔江相望的汪家甚至还是属于建德的邻县—寿昌县。在这片土地上,县与县、乡与乡、本地居民与外来移民之间因利益产生的纠纷时常发生。

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或许新安江会一直这么下去。然而上世纪50年代,铜官峡谷的机械轰鸣声彻底改变了新安江的进程。

二、水电站建设时期的新安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长三角地区用电日趋紧张。根据国家电力工业部和上海市的请求,1956年6月20日,国务院提前将建设新安江水电站纳入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和1956年计划项目。此时新安江的居民还不知道,他们和其脚下土地的命运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上图为水电站建设时期运送砂石料的过江悬索桥,下图为悬索桥拆除后留存至今的桥墩

1956年8月20日既新安江水电站被纳入“一五”计划的两个月后,首批技术干部和土建工人700余人即抵达新安江。他们在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铜官、岭后、朱家埠、沧滩、汪家、溪头等地建造临时工棚、住房和辅助工厂,拓建如今的新安路和环城北路。为了抢工期他们连夜不停地施工,夜晚的新安江畔到处都是举着火把和煤油灯的身影……这便是新安江长达68年的城市建设历程的开端了。

为了安置水电站建设后续到来的大部队,建设队伍根据《新安江水电站新城初步规划图》,在沧滩布置工人与家属生活区。他们设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生活区,四个居民区位于现在的新安江大桥(彩虹桥)北岸区域。为了做好水电站建设的前期准备工程,他们还在居民区的西边建造了大量的临时工厂。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建造的房子十分粗糙,竹片用泥巴一糊就是墙,顶上铺上稻草就算是房顶。然而就是这些“粗制滥造”的房子深深影响了日后新安江的格局。

为了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问题,1956年底,白沙乡白沙小学变更为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职工子弟学校,后改名为新安江区中心小学,简称“区小”,即现在的新安江第一小学。为了满足工地医疗需要,他们在新安江建立了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职工医院。1959年底,随着大坝、厂房浇筑基本完成,一批批职工成建制式地离开了新安江,职工医院的医疗人员大部分也离开了,为了帮助建德的卫生事业,离开前他们将医院的楼房、医疗设备无偿捐给了建德。后来,建德在职工医院的原址上创办了建德县第一人民医院。

沧滩、朱家埠、汪家等生活区成功开辟,承载能力大幅提高,第二年大部队便顺利开拔到来。到了1957年底,职工总数达到了1.4万余人,随后一直保持在2万人上下的水平。由于水电建设周期长,除了职工,一同前来的还有他们的家属,最高时约有4万人同时生活在沧滩、朱家埠、汪家等生活区内。

请输入图片描述

1958年的沧滩生活区 徐欣葆摄

新安江早期的人口来源除了工地职工及家属外,还有建德周边的移民。与水电站修建一同进行的还有库区移民安置工作,1957年4月淳安手工业、工商业者移民新安江,他们在新安江经营饭店、旅店、理发店等等,即解决了淳安部分库区移民的安置问题,客观上又丰富了新安江的商业发展。此外,新安江汇集了数万建设大军的消息不胫而走,桐庐、浦江、兰溪、龙游等建德周边县的老百姓也纷纷来到新安江务工经商,许多人来了新安江后就再也没有返回故土。

在这一时期,新安江老城区的格局基本确定,人口初具规模。

三、跻身县城时的新安江

为了水电站建设的需要,新安江的行政区划也不断调整。1956年4月,大坝坝址所在的铜官乡和沧滩所在的白沙乡合并组建新的白沙乡。为了支援工地建设,加强工地管理,1957年1月设立了“新安江区”(县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新安江”称呼这片土地。为了选举需要,1958年3月设立了新安江镇。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上世纪60年代的新安江 徐欣葆摄

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寿昌县建制,所辖行政区域并入建德县,同日批复同意新成立的建德县的县城迁至白沙镇。新安江从“穷小子”一跃成为了“老大哥”。为了能尽快实现新安江作为县城的作用和功能,一大批配套设施开始上马。从1958年起,建设部门在新安江陆续开始建设新安江汽车站、新安江百货大楼、邮电大楼等民生设施,创办了新安江中学,建德化肥厂、新安江皮革厂等一批工厂也开始建造……

1959年10月1日白沙桥动工,1960年7月1日完工,验收合格后于9月22日正式通车。白沙桥是新安江建德段41.4公里长的江面上架起的第一座可供社会大型车辆和行人通行的桥梁。随着白沙桥的通车,两岸群众再也不用通过摆渡船过江,终结了“走遍天下路,难过白沙渡”的千年古话。

1960年8月,建德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正式从梅城迁至新安江镇。1961年7月新安江镇更名为白沙镇,并一直沿用了30余年。

在60年代初-80年代末近30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建投入有限,建德城区从原来的1.2平方公里仅仅扩展到了2.5平方公里,且大都为1-4层的低矮建筑,城市边界始终没有得到大的突破,市政府以东的地方还是一片农村景象。如今我们所看见的新安江街景面貌,则是90年代后发生的事情了。

四、“撤县设市”后的新安江

1992年4月1日,建德撤县设市,白沙镇变更为新安江镇,变更的不只是名字,还有新安江城区的建设进程,新安江迎来了第二个大规模建设时期。在2000年千禧年来临前,新安江建设了电力大厦、建设大厦以及桥南新村、程周坞、田坞、府西等高层建筑和生活小区。新建了新安东路、白沙大道、环城北路等城市道路,典雅的白沙大桥不再孤独,其左右两边分别出现了新安江大桥、建德大桥两座现代化桥梁。320国道从白沙大桥改道建德大桥,不再从城区中心经过。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安江镇被一分为三,在其行政区域内分别设立了新安江街道、洋溪街道和更楼街道(原邓家乡行政区域也并入更楼街道),由市政府直辖,新安江的城建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2001年-2010年),建成了新安江的第二个广场-新安江广场(新广场),修建了新安江隧道(牛头山隧道)、长达3.5公里的严州大道和通往洋安的洋安大桥,还新建、迁建了新安江体育馆、建德广播电视中心、新安江中学、明珠小学等基础设施和红枫花园、锦华园等生活小区。

聚焦最近的十五年,盛德国际广场落成,与老广场一道构成了建德最为繁华的商业板块。桥东沿江区块数个高档小区建成入住,“两馆两中心”拔地而起,成为宣传、展示建德的重要窗口,楼高165米的星河金座主楼建成后将成为建德的最高建筑……新安江的城区框架仍在不断地扩展。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两馆两中心”和建设中的星河金座

1956年,寂静了数千年的新安江在铜官峡谷的机械轰鸣声中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从1956年的横空出世,到60年代一跃成为建德的政治、经济中心,而后又在90年代撤县设市、千禧年等关键节点中历经了多轮扩建,新安江的发展不知不觉已走过68个年头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安江城市的发展,不少人感受到新安江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土地越来越不够用了,感慨新安江城区不如周边县城来得大而宽敞,担忧新安江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许多人不解,广袤的建德大地并非找不出一块平坦的土地,且论资格和条件,梅城、寿昌作为县治已历千年,人口集聚、设施完备,得到了历史和人民群众充分的检验,作为县城可以说超新安江远甚。

但当我们把时间拨回上世纪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因缺电导致大量的工厂被迫停工、千家万户只能点起蜡烛照明。而在1958年,被长三角地区干部群众寄予厚望的新安江水电站在建设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项目有停工、甚至下马的风险。淳安库区数以万计的移民陆续来到新安江,嗷嗷待哺。就在同一年,当中央批复同意,决定将建德县城从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的梅城迁到一穷二白的新安江时,注定了它将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而在水电站建成发电后,新安江更多地承担起了带动建德一方土地发展的责任,逐渐回归其作为县城的属性作用。

68年足以让一个哇哇啼哭的孩提摇身一变成为暮年的老人,但对动辄成百上千年历史的城市来说不过是一瞬。新安江是个年轻的城市,然而当我们回顾这段不长的历史却会发现,里面既有移民背井离乡时的不舍和心酸,也包含着响应时代号召投身新安江水电事业的建设者们奉献的一生,既见证了社会主义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又亲历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生机与活力。

新安江水涌起朵朵浪花,拍打着岸边的礁石,远眺铜官峡谷,在窸窸窣窣的风声中,“叫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时代的回响仿佛在耳边轻轻回荡。68年前,当操着不同口音的人相聚在新安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的时候,或许早就给这座城市注入了开放、包容、蓬勃向上的基因。

(文章来自建德发布,综合参考自《新安江水电站志》《新安江水电站工程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浙江省交通志》《建德市志》《建德市地名志》等图文资料,钟伯熙、潘家铮、陈士贵等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者、经历者回忆文章,王一中、沈伟富、胡建斌等人所著文章或提供的资料。)

最后修改:2024 年 12 月 22 日
看到这里了,文章有用?请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