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建德市政协编纂的《“八三”洪水纪实》,从中找到了一些儿时的模糊记忆。如今,曾亲历过这场洪水的96岁的老父亲已卧床不起。因我们兄弟五人都有各自的工作,便轮流在父亲床前陪护。总想着待到哪天他精神好些,可向他了解记忆中一些别样的“八三”洪水往事。
“八三”洪水纪实
清明寒春宜养眠。在这个微冷的夜晚,我陪伴着老父亲,为他擦洗身子,抱他躺进暖烘烘的被窝,随后在床边坐下,陪他聊天。看他精神还不错,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1972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八三”洪水。

似乎洪水的冲击力还在,父亲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思路清晰。也许,他的心仍被当年那场洪水深深地震撼,对抗洪抢险干部群众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他说,那场洪水之大,前所未闻。溪口村的民房全被淹没在水中,多人被湍急的洪水冲走,大片房屋倒塌,损失惨重。就连供销社和大队仓库,也没能逃过被洪水冲毁的厄运。面对汹涌无情的洪水,当地村民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洪救灾的行动中。

我好奇地问父亲:“在那场抗洪救灾中,您都做了些什么?”父亲平躺着的身子一下挺直了,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时,我当大队干部,第一时间组织带领清潭村30多名社员前往溪口村支援抗洪。队伍里还有5个女同志,别瞧她们是女同志,干起活来那叫一个勇猛,她们做起特别在行的活来,丝毫不输男同志。”

他接着说,支援队伍到溪口村后,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抗洪救灾工作中。大家分工明确:女同志主要负责清理被淹房屋里的淤泥,冲洗家具和各类物品;男同志则忙着转移和整理被淹的大件物资,干需要大力气的活。

父亲带着7名身强力壮的社员,一头扎进被洪水冲垮的仓库。稻谷浸泡在浑浊的水中,有的已经开始发芽。大家争分夺秒,将稻谷清理出来,冲洗干净,然后一担担挑到高地晒场晾晒。因为他们的及时支援,溪口村的粮食得以保全,村民们的口粮有了保障。

在溪口村起早摸黑地干了3整天,支援队的成员们每天自带中饭,不拿一分钱工资,也不计任何工分,纯粹是义务劳动。他们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与洪水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种精神,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独有特质,在当下依然具有强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不眠的春夜里,父亲娓娓道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情绪也格外激动。我静下心来,静静地听。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抗洪往事,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犹觉滚滚浊流、惊涛骇浪就在眼前。

父亲讲述着旧日往事,犹如干了一天重活,身体疲软,精神疲惫,继而渐渐松弛,慢慢地入睡了……

伴随着父亲的鼾声,我对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担当,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敬意。父辈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明白,岁月也许无情,但文字却能穿越时空!在夜的寂静中,我写下了这篇短文,作为人生旅途中的印记。(作者:徐慎荣)

最后修改:2025 年 04 月 14 日
看到这里了,文章有用?请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