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前夕,市民政局携手爱心单位开展“记录你的美”公益活动,免费为全市百岁老人拍摄照片,用镜头记录美好瞬间,传播我市老年人幸福美好生活。让我们来听听其中几位百岁老人的故事。
寿昌镇西湖社区曹天眷,今年101岁(虚岁),曾参加抗美援朝战役荣立个人三等战功。老人一辈子淡泊功与名,家里人只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但有没有立功从未听老人说起过,直到有次搬家收拾东西,家里人发现了曹爷爷的立功证书,才知道老人竟有如此了不起的功绩。
寿昌镇金桥村的吴翠凤老人,今年100岁(虚岁),育有2个儿子3个女儿,最大的孩子今年78岁,最小的69岁。如今吴奶奶家中四世同堂,有孙子9个,重孙4个。老人平常生活起居基本能自理,就是年纪大了,听力不太好,每个孩子会轮流将老人接到身边贴心照顾,子孙们也都经常来看望老人,老人生活得很幸福。
王带弟老人出生于1924年3月,共有3个孩子,1个儿子,2个女儿。目前王奶奶和大儿子住在一起,由于儿子儿媳平常要出门干活,来不及烧中午饭,在了解到现在建德市每个乡镇都有老年食堂并且推出“百岁老人免餐费”之后,王奶奶儿子便给老母亲定了老年食堂的饭菜,每天由网格员送餐上门。王奶奶虽已101岁高龄(虚岁),但依旧精神矍铄,平常扫地、洗碗根本不在话下。王奶奶告诉工作人员,她现在生活很幸福,一是子孙孝顺,二是国家政策好,每月还能领800元的高龄津贴。
家住新安江街道沧滩社区的金关增老人出生于1925年12月,今年100岁(虚岁),共有3女2子,目前也已四世同堂,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和谐幸福。据悉,老人于1958年随父母从富阳随迁到建德,投身于建德经济建设。最初金关增在更楼钢铁厂上班,之后来到了寿昌镇横山钢铁厂,负责采购工作,最后调到国有蔬菜公司上班。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为人勤恳、工作态度认真。虽已百岁高龄,金爷爷依旧精神气十足,天气好的时候会在家人的陪伴下到江边散步锻炼。
在去往莲花镇莲花村百岁老人方富成家的路上,镇干部告诉工作人员,这是莲花镇最“厉害”的一位百岁老人,现在还会下地干活。这让工作人员对即将拜访的这位老爷爷更加感兴趣。当一行人来到方富成老人家的时候,他正坐在房间里看电视,老人皮肤黝黑光亮,精神十足。
李家镇新联村徐水兰老人出生于1925年,今已100岁(虚岁)。工作人员一行来到徐水兰老人家时,她正在水池边洗衣服,看到众人的到来,徐奶奶赶紧招呼大家到屋里坐。聊天时,老人突然从椅子上站起来,把桌上的豆子拿过来一边剥一边和大家话家常,老人笑着说,手上空落落的就是不习惯。徐水兰的儿媳妇告诉工作人员,老人生活规律,身体状况还不错,但就是闲不住,洗碗、洗衣服、择菜这些事情都要帮忙一起干。
值此重阳佳节来临之际
祝天下老人
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祝父母长辈和老年朋友
节日快乐、安康幸福!**
也希望屏幕前的你
常回家看看
[scode type="share" size=""]来自:建德发布[/scode]
]]>说起建德侯,建德人可谓家喻户晓。孙韶(公元188—241年),字公礼,今建德市梅城镇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武将。本姓俞,孙策爱其善用兵,有将才,收为义子,赐姓孙。孙韶因战功赫赫,在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领建德侯,取“建功立德”之意,建德之名因之诞生。
史书记载,建德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置县。据《三国志•吴书•孙韶传》:“孙韶字公礼……权(孙权)为吴王,迁扬威将军,封建德侯。”据《三国志•吴书•大帝记》,孙权为吴王是在黄初二年,当年孙韶即被赐封建德侯。民国《建德县志》卷十四载:“孙韶字公礼,原县之俞姓子,孙策爱之,赐姓孙,列之属籍。”
孙家村的建德侯孙韶像 王建录摄
孙家村作为“建德侯”后裔移居之地,初建于唐末,具有浓郁的三国文化特色及历史文化底蕴,于2016年入围浙江省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被认定为杭州市千年古村落,2019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要说孙韶,还得从其伯父孙河说起。孙河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与孙坚同族,后过继给姑父俞氏,随孙坚东征西讨,常为前驱,屡立战功,深受孙坚倚重,“待以腹心之任”,被孙坚赐姓为孙。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孙权的弟弟孙翊镇守丹杨郡(今安徽当涂),在孙翊欢送各县至郡述职的长吏回县的宴会上,郡中一个叫边洪的人竟将年仅20岁的孙翊杀害。时任庐江太守的孙河得知消息后,立即带领数骑奔赴丹杨郡治所在地宛陵(今安徽宣城),怒斥郡中的妫览办事不力,致使孙翊被害。妫览和戴员害怕事后被孙权处罚,于是趁孙河不备,残忍将其杀死。
严州古城的建德侯孙韶像 图源梅城镇
时年十七的孙韶,惊闻伯父被害噩耗,悲恸不已。后担心奸贼乘机来攻,于是强忍悲愤,召请伯父旧部将校加强御敌守备。时孙权从椒丘城(今江西新建县北)率军归吴地,到京已晚,在城外扎营。孙权试探孙韶警备如何,乃令部分军士佯攻惊扰。孙韶警戒森严,士卒都在城上严阵以待,一声号令,兵士呼天喊地,箭发如雨。孙权颇为满意,委任孙韶为承烈校尉,统帅孙河原有的部属。后为广陵郡(今江苏江都县东北)太守、偏将军。公元221年升扬威将军、封建德侯。
自从孙权因与刘备于公元221年爆发夷陵之战而迁都武昌之后,孙韶多年未与孙权谋面。直到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回建业(今江苏南京)之后,孙韶才有与孙权见面的机会。孙权当面问他青州与徐州各个军事据点与驻军的数量,以及魏军将帅的姓名,他都了然于胸,对答如流。孙权很高兴地说:“吾久不见公礼,不图进益乃尔。”于是,加封孙韶为幽州牧、假节。
孙韶于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去世。有子女孙楷、孙越、孙异、孙奕与孙恢等。孙韶后裔世居建德(今建德梅城镇),五代十国间,因战乱迁居现下涯镇马目孙家山,遂在此奠基筑村,子孙繁衍成村落。
严州古城 图源梅城镇
孙家村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朴的传统村落格局和优美的历史人文景观。如今,孙家村保存有纪念孙韶的建德侯庙和孙氏祠堂富春堂。
建德侯庙坐落于下涯镇丰和村四峰自然村的一处小山坡上,村头有建德侯亭当溪跨桥而立,亭和庙都掩映在几棵古樟中,显得庄重肃穆。入庙谒见,正中是孙韶与其义父孙策,左侧是一位家将,右侧是孙韶的偏将。这是建德唯一的奉祀建德侯孙韶之庙。
建德侯庙 王建录摄
富春堂始建于北宋宣和至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19年—1131年)。据建筑风格判断,现存的富春堂建于清中期。堂内挂有两块匾,一块写着“富春堂”,另一块写着“汉富春治”。厅堂正中有巨幅孙韶雕像,威猛高大,英气逼人。两侧前方木柱上有一副楹联写道:“汉祖宋宗权曰治国安邦策,扬威耀武尽显封侯立业权。”“策”“权”分别是孙氏兄弟的名字。
围墙门厅构造令人称奇。区区四平方米的门厅,两侧砖墙均外倾而不倒。原来挤紧门框根部的四块奠基物中,有三处为石,还有一处为木块,取东吴只获半壁江山还没有天下一统的意思。2012年,在上级文物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对祠堂进行了修缮。该祠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古典式砖木结构。梁上的木雕,经受住了岁月的侵蚀,古色古香,精美依旧。
孙家村落现有的街巷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形制,打上了比较鲜明的时代烙印,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性。孙家村是孙韶故里,是研究三国文化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场所。
孙家村鸟瞰图 王建录摄
在富春堂,祠堂前排柱子和柱石都是方形的。传说孙氏家教甚严,方柱取意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有形,家风无形,孙氏家风家训,成为“润物细无声”的传承。
富春堂 王建录摄
孙氏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孙氏家族人才辈出,多有勤业报国、刚直守节的历史名将。小小孙家村,还出了两位进士:孙瑫,北宋咸平年出生,赐进士,官至大理寺正卿;孙敏,北宋景德年出生,赐进士,官至朝廷殿臣。据村中的孙双连老人介绍,在世的孙氏后裔中,从辈分最高的“德”字辈,到辈分最小的“瑞”字辈,也已是七世同堂。据《孙氏宗谱》记载,孙武为孙氏第13世、孙膑为第15世、孙权为第29世、孙韶为第30世。
为传承孙氏家风家训,孙氏族人对《孙氏宗谱》进行了修订,共号召孙氏后裔834人出资出力,按照上门查访、理清辈分、建立信息、初稿审核、定稿印刷的过程,得以重修圆谱。1套《孙氏宗谱》原谱授予族长,在族长间世代相传;另外10套新谱按照“天地人和日月星辰万福”的编序,分别被授予孙氏10房。如今,遵家风守家训在孙家已蔚然成风。
孙氏家风家训
孙家所在的丰和村以文化礼堂为依托,打造孙氏家风展厅,陈列展览“日勤日俭、惟耕惟读”的孙氏家风和“乡约当遵”等十六则家训,传扬孙韶故事,教育子孙后代恪守正道。同时,当地还组织开展送家风入户、文艺演出等家风家训传承活动。如今,孙家村家家户户都收藏着《孙氏宗谱》,“乡约当遵 宗族当睦 职业当勤 节俭当崇 姻里当厚”等孙氏家风内容也在丰和村全村推广。
孙氏家风贯穿孙氏的生活,影响着孙韶后裔的为人处世。而孙韶以及他不屈不挠智勇善战的坚韧品格,又何尝不是以建功立德为内核置县立市的建德,一笔殊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scode type="share" size=""]来源:建德发布[/scode]
]]>今年全省近40万考生参加高考,最终空军飞行学员仅录取了35人,杭州有13人,孙文卿同学和王喆浩同学
以过硬的身体素质、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优异的文化成绩通过层层筛选,开启翱翔蓝天的人生新征程。
他们即将乘坐空军“运-20”飞机
去往空军航空大学报到
这一刻,梦想照进了现实
孙文卿说:“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体会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觉,自己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尽管这只是开始,但却意义非凡。”
他小学时就有订阅军事相关的杂志,从那时起,成为一名空军的种子就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随着年龄的增长,孙文卿对国防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对空军的赞叹与仰望逐渐转化为想成为一名空军军人的理想。
高二时,机会来到了他的面前。“当时班主任在我们班里一说,我就觉得机会来了,马上就去报了名。”由此开始,他的人生路程,正悄然发生改变。
空军招飞选拔标准非常严格,涵盖体能、心理、学术等等。任何一项不达标都会导致直接淘汰,小如一次感冒可能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复选时孙文卿就因此检查出肺部阴影,险些与梦想擦肩而过。“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是忐忑吧。虽然医生说大体不要紧,但总归是紧张的。甚至有个瞬间都在想万一被刷掉要去哪里读大学了。”万幸,复检时他积极调整好了身体状态,顺利通过。
从军报国,矢志飞行。对于未来,他这样说:“逐梦蓝天的前途必定伴随着风雨,但正是风雨使我得到磨炼。无论前方有着什么样的挑战,我都愿意坚持不懈,以奋斗的姿态勇往直前。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会作为一名合格的空军飞行员,为保卫祖国蓝天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我有一个飞行梦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份大学通知书,回想起高中三年的风风雨雨,感觉一切都非常值得,来之不易。从小我就向往蓝天,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飞行员,实现儿时的梦想。”王喆浩说,他的父亲和外祖父曾经也参加过招飞,但因某些原因很可惜并没能成为飞行员。
他从小听着父亲讲述着自己的招飞经历,年幼的他种下了一颗蓝天梦的种子,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这一刻也是承载了三代人的期望。如今梦想破土而出,他比任何人都渴望飞行,渴望蓝天。
高三时,招飞的老师来校宣讲,王喆浩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初选,定选环节中,凌晨出发去了南京选拔中心,一进门就被墙上的宣传海报吸引:“飞行,是一种态度!”这句话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经过初选、复选、定选等多个环节,还有综合考察身体素质、体型体能、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包括高考成绩在内的多项内容,突破重重筛选,他终于拿到了定选合格证。之后他就埋头苦学,每天5点半就起来,晚上基本上到11点半才休息。
初选过后王喆浩收到了南京选拔中心的一份礼物,那是一本书,封面上“逐梦空天,强军报国”八个字更是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让他认识到往后的路更加艰辛,身上的责任更加艰巨。对此他满怀期待,抱着对飞行的憧憬,“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空军飞行员,更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登上月球,与我的战友肩并肩,探索更远的未来。”
王喆浩表示,献身国防是他最正确、最勇敢的决定,今年正好十八周岁的他已经长大,强国重任在肩。他的日记本上赫然写着:“我已脱离了少年时代,做好了接受磨练的准备。未来要保家卫国,做一名光荣的蓝天卫士!”
]]>南宋大诗人陆游与严州有数次交集,今天聊一聊他与严州下辖的寿昌县、建德县和桐庐县的第一次相遇。
淳熙五年(1178),陆游自蜀东归,“戊戌春正月,孝宗念其久外,趣召东下”(陆子虡《剑南诗稿跋》)。陆游于该年八月抵达临安(今杭州)行在,接受宋孝宗召见。召对后,陆游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返里稍事休息,即于十月上道,至十一月到达福建建安任所。
淳熙六年九月,陆游又奉诏离建安任行至衢州,奏乞奉祠,暂留衢州皇华馆待命。十一月十九日得旨,改除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直接到江西抚州赴任。提举常平盐茶司的前身是提领常平仓,常平仓是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类似现在的国家储备粮仓库。南宋时,此职掌常平、义仓、免役之政令。
淳熙七年(1180),仲夏小旱,旱后忽逢大雨,止而复下十几日。短时内,暴雨成灾,江水泛滥,一时啼饥号寒,哀鸿遍野。于是,时任常平茶盐公事的陆游一马当先,号令各郡开仓放粮,并亲自“榜舟发粟”,同时上奏朝廷告急,请求开常平仓赈灾。陆游当时作《大雨踰旬既止复作江遂大涨》诗,注云“民家避水,多依丘阜,以小舟载米赈之”。
同年十一月十七日,陆游得旨,又被命诣临安行在,向皇上述职,这意味着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一职将到此结束。十一月二十七日,陆游整理行装,从江西临川出发,将赴南宋皇都临安。陆游作《发临川》诗记其事,云:“扶衰归北阙,何以报君恩。”
陆游发临川,入贵溪,经弋阳,取道衢州江山,到十二月初进入严州境内寿昌县的“杭头”。杭头,即航头,今建德市航头镇,为严州通闽、赣要道,当时设有供行旅止息的驿亭。陆游众人一路颠簸,到这里已是黄昏,驿亭的大门刚刚关闭。正是寒冬时节,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们只得在此住上一晚。点起炉火,躺在硬板床上,听着屋外鸟鸦的谷谷鸣叫声,陆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即兴作诗《杭头晚兴严州》二首,曰:
(一)山色苍寒野色昏,下程初闭驿亭门。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二)落叶孤村晚下程,痴云残日半阴晴。篝炉火暖床敷稳,卧听黄鸦谷谷声。
此时,诗人的心境并不好,满眼尽是苍寒、愁酒、断魂、落叶、孤村、痴云、残日、黄鸦……一片萧瑟苍凉。也许是这里地处偏僻,荒村夜店,让人感到荒凉落寞;也许更多的是,此去都城,不知其结局将会如何?陆游显得有些渺茫无助和忐忑不安。
第二天早上,陆游正准备开拔上路。不料,驿站工作人员急匆匆送来一个特快专递,那是宋孝宗的诏书,告诉他说:“许免入奏,仍除外官。”意思是陆游不用到皇都述职了,仍然到地方任职,先回家等待消息吧。
在浙西严州,竟意外得到圣旨,陆游涕泗滂沱,内心感到无比温暖和激动。虽然官职没有得到升迁,但几天来悬着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陆游遥望着京都方向,心想着:皇恩浩荡,我这辈子如何才能报答呢?于是他又写下《行至严州寿昌县界得请许免入奏仍除外官感恩述怀》一诗,表达这种心情,诗曰:
晓传尺一到江村,拜起朝衣渍泪痕。敢恨帝城如日远,喜闻天语似春温。
翰林惟奉还山诏,湘水空招去国魂。圣主恩深何力报,时从天末望修门。
如此一来,心里倒是坦然了许多。陆游一行由寿昌县进入建德县境内,来到了严州府城。
站在古城墙上,远望三江口,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陆游突然想起了一位古人,那就是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的东汉名士——严光。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学,亦为好友,积极帮助刘秀起兵创业。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拒而不出,隐居严州之富春江畔。陆游心想,这位子陵先生是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其实与我算是同乡,慕名已久啊!今日天赐良机,一定要去严子陵钓台走一走,去看看这位被范仲淹先生赞颂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先贤。
陆游吩咐仆人去租一条船,一叶扁舟,一袭蓑笠,拟从梅城顺七里滩(严陵濑、七里泷)沿江而下,去拜谒严光祠。未料,时值冬季枯水期,滩浅水少,七里滩封河,竟行船不得。陆游一行感到非常遗憾,只得改走陆路到桐庐。诗人作二首《予欲自严买船下七里滩谒严光祠而归会滩浅陆行至桐庐始能泛江因得绝句》诗记下了这段经历,曰:
(一)客星祠下渺烟波,欠我扁舟舞短蓑。不为穷冬怕滩恶,正愁此老笑人多。
(二)桐庐县前橹声急,苍烟茫茫白鸟双。乱山日落潮未落,胜绝不减吴松江。
离开建德县,到了桐庐境内差不多已是日落时刻,只见这里烟波浩渺,百舸争流,白帆点点,气象万千,其胜景绝不亚于流经苏州、上海等地的松江(苏州河)。夜幕降临,皓月当空,诗人租赁了一条小船,任意东西,漂流在美丽的富春江上。叫上一盘硕大的螃蟹,备上一杯浓郁的社酒,不再去想为官的曲折艰难,也不再去顾虑回家的路还有多远,大家一起欢聚,一起畅饮吧!似醉非醉之际,哪怕已是半夜,还要再来一首笛子演奏曲,多么惬意,多么享受。《桐庐县泛舟东归》一诗记录下了这一段美妙的时光:
桐江艇子去乘月,笠泽老翁归放慵。一尺轮囷霜蟹美,十分潋灩社醅浓。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醉里试吹苍玉笛,为君中夜舞鱼龙。
一晚狂欢之后,陆游一行应该住在桐庐,然后第二天沿浦阳江借道萧山泛舟东归,回到山阴老家。严州一带如诗如画,山水之美实在为天下所少见,美得真想把家搬到这里长住下来,不愿意再回去。有感于此,陆游写下两首《渔浦》诗抒写这里的美景吧:
(一)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安得移家常住此,随潮入县伴潮归。
(二)渔翁持鱼叩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我欲从之逝已远,菱歌一曲暮江寒。
诗题为“渔浦”,表明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到了浦阳江东岸。渔浦风光秀丽,水产丰富,诗的开头却仍说“桐庐处处是新诗”,表明严州山水之美丽给作者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需要补充的是,返回山阴老家后,陆游待命在家。淳熙八年(1181)三月,拟转任提举淮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但是,陆游还没有来得及上任,就遭到了朝廷命官赵汝愚的弹劾。据《宋史·陆游传》记载:“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奉祠。”这段传记语焉不详,没有具体说明赵汝愚反对的理由。一种说法,说陆游在开仓赈济百姓时先斩后奏,有“擅权”之嫌疑。另一种说法,说陆游“颓放”,不检点。《陆游传》说:“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有人还举证说,陆游从四川回,携成都妓,剃为尼而与之归,此女即为陆游小妾杨氏。赵汝愚曾经在蜀地做帅,必为此事驳陆游。不管是什么理由,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赵汝愚的反对有效。据《宋会稿辑稿》记载:“三月二十七日提举淮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陆游罢新任,以臣僚论游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屡遭物议故也。”原本“仍除外官”,可以“新任”淮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现在有人说陆游不知道自我约束,做的好多事都逾越了规矩,被臣僚论罢,也就没了希望,陆游只得继续在家闲居。直到次年淳熙九年(1182)五月,经陆游一再申请,宋孝宗才答应给了一个职务——朝奉大夫、主管成都府玉局观。管理道观,乃一个挂名的闲职,系特殊照顾,不用上班,纯吃空饷,领点微薄的薪酬。
陆游这一次与严州三县的初遇,是一次偶然的路过。逗留数日,留下了8首严州诗,这无疑为严州诗歌文化增色不少。陆游自己也不曾想到,几年之后的1186年,他竟又与严州作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那自然是后话了。(杨吉元)
]]>今日建德报讯 2月23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政治工作部上校主任杨甲栋、副市长李俊、市人武部政委姜勇率领军地慰问团来到乾潭镇梓洲村,给“二等功臣”黄剑家庭送喜报、颁发牌匾,感谢家属支持军人在部队为国家作贡献。
仪式现场,部队首长宣读并送喜报。在乡亲们热烈的掌声中,李俊为黄剑家庭授“二等功臣之家”牌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乾潭镇主要负责人为黄剑家属佩戴绶带并献花,现场还为其家属送上奖励金3万元。
2023年7月,我市出台了《建德市新时代拥军优属十项规定》,对荣立三等功以上的现役军人家庭给予5000—200000元的奖励。
黄剑,1986年9月出生,建德市乾潭镇梓洲村人。2005年9月入伍,现为空军某部飞行员,黄剑同志始终聚焦备战打仗主责主业,军事素质过硬,飞行技术精湛,作为领导干部带领部队共同开展作战研究、战法创新,受到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肯定。截至2022年5月,黄剑同志累计安全飞行2000余小时,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二等功一次。
爱国奉献在军营,立功喜报传家乡,一张立功喜报,不仅是军人荣誉的象征,也是军人成长进步的见证,承载着每个军属的期盼与慰藉。
在黄剑家中,军地领导一行与黄剑的父母亲切座谈,感谢黄剑父母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军人。军地领导表示,军地联合送喜报就是要让大家感受到军人军属的荣耀,在全社会营造“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浓厚氛围,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国防、建功军营。
近年来,一批批建德热血青年争相走进军营,自觉将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强国强军大业,在各自平凡的战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2019年以来,我市先后涌现出两名“一等功臣”、两名“二等功臣”以及“三等功臣”150余名,展示了当代军人的风采,成为建德骄傲和青春榜样。
]]>很多戏文里有“马前泼水”这个情节,此情节虽是虚构的,却实在大快人心。说的是汉时朱买臣,原来家境贫穷,其妻要求离异。后来朱买臣做了大官,其前妻又要求复婚。朱买臣马前取一盆水泼在地上,让她再收回来,表示夫妻关系已无可挽回。成语“覆水难收”就是这样来的。《三字经》里的“如负薪”典故,说的也是朱买臣家贫,卖薪自给,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的故事。“买臣负薪”也成了一个成语。
朱买臣的事迹在《汉书》等古籍中多有明确记载,其形象是鲜明不模糊的。《汉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初学记》:“朱买臣孜孜修学,不觉雨之流粟。”《曲海总目提要》:“田蚡、张汤、桑弘羊、朱买臣。各以献策为进身之阶。以理财裕饷为急。”蔡邕:“朱买臣出于幽贱,并以才宜,还守本邦。”徐钧:“长歌负担久栖栖,一旦高车守会稽。衣锦还乡成底事,只将富遗耀前妻。”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朱买臣夫妻俩为逃离“七国之乱”,背井离乡逃到会稽郡富春县下涯(今建德下涯镇),见前面一条溪流,清澈透明,因唇干舌燥,忙蹲下来用双手捧水饮之,口感甘爽。他们来到大洲源(新安江的一条支流),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搭了茅棚居住。
朱买臣之妻名崔氏,起初夫妻倒还恩爱。崔氏跟着丈夫过着清苦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些不耐烦了,脾气越来越坏,因为她从心底看不起丈夫那副穷酸的样子。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朱买臣有苦难言,只得默默忍耐。夫妻俩同到山上砍柴,挑到山下市场上去卖,维持生计。朱买臣在挑柴途中背诵诗文,被四周的乡邻称为“挑担书生朱买臣”,有人在背后笑他是个书痴,当作趣闻传来传去,惹得其妻子难堪,所以劝他挑柴时不要嘴里念个不停,以免成为周围人的笑柄。可朱买臣不听妻子的劝告,无动于衷,反而越念越响,甚至如唱山歌一般,弄得周围人都围过来看热闹。他的妻子感到羞愧,请求与朱买臣和离。朱买臣笑着对她说:“你别看我是个穷鬼,我五十岁要大富大贵,你跟我吃苦已有20多年,现在我已经是40多岁的人,再等我几年,等到我富贵的时候好好报答你的功劳。”妻子忿恨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最后只能饿死在沟壑中,又怎么能够富贵呢?”朱买臣再三劝说,妻子便索性大哭大闹,朱买臣没有办法亦只好同意和离,写了休书,递到妻子手中,妻子毫不留恋,离家而去。之后,朱买臣继续在路上边走边歌咏。
朱买臣50岁时经同县人严助推荐,晋见汉武帝。由于他学识渊博,才华超众,很快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器重,当上了中大夫,专门给皇帝讲解楚辞和诗书。后被罢官。元鼎五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复无常,屡次不听朝廷命令,因此汉武帝召集文武大臣献计讨伐。经文武大臣提议,汉武帝将朱买臣召回,恢复官职,命令朱买臣献策。朱买臣说:“以前东越王居住守护在泉山之上,地势险要,一人守险,千人都攻不上去。如今我听说东越王迁徙南行换了地方,此地距离泉山五百里,在大泽中。现在如果派兵过海,直接攻击泉山,陈设舟船、排列士兵围攻,席卷南行,就可以攻破消灭东越国了。”汉武帝非常高兴,采纳朱买臣的作战计划,封他为会稽郡太守。皇帝对朱买臣说:“荣华富贵以后不返回故乡,就好比‘锦衣夜行’。”朱买臣叩头谢恩。汉武帝下诏命令修造大兵船,准备粮食和一些水战用的器具,等诏书下发后,大批军队随从朱买臣一起出发前往会稽郡。朱买臣来到会稽郡城外,令随从在城外等候,朱买臣仍旧穿上又脏又破的旧衣裳,怀里藏着太守印绶,步行来到郡邸。正逢年末,上计官吏到京上报的时候,会稽郡那些上计官吏正聚集在一起饮酒,对朱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朱买臣便走进后厅,守邸人就和他一起吃饭。快到吃饱的时候,朱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觉得那东西很奇怪,就上前抽出绶带,看到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守邸人很是吃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官吏。官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乱说大话!”守邸人说:“你们试着进屋来看看吧。”有位平素轻视朱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都惊慌害怕起来,向守丞禀报,并赶忙相互推挤在中庭排成排拜谒朱买臣。朱买臣这时慢慢地从后厅中走出来,众人拜倒在地,朱买臣向他们摆摆手,示意让他们站起来。待众人起来,外面已驱入驷马高车迎接朱买臣,于是他便乘坐着驿车离去。会稽的官员听说太守将到,征召百姓修整道路。
朱买臣到会稽郡(郡治在今苏州市)上任后,看见他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们,送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供给食物。过了一个月,前妻羞愧上吊而死,朱买臣给她丈夫银两,让他安葬。他还召见所有以前曾经给过他粮食以及对他有恩的朋友旧相识们,并一一回报他们。
朱买臣到会稽任上后,造战船,制兵器,操练士兵,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备战,朱买臣接到汉武帝征讨东越反叛的诏书,立即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人率精兵渡海征服东越,后东越王纳贡称臣,边境相安。朱买臣平叛有功,汉武帝封他为主爵都尉(副宰相),列于九卿。数年后,朱买臣犯法被免官。不久复任丞相长史。后因诬陷御史大夫张汤事发被汉武帝在长安处斩。据《严州图经》卷二记载:“朱买臣儿子朱山拊护灵柩回故里建德朱池,葬朱买臣于幽径山。”后来朱山拊做到了郡守和右扶风的官职。
现在建德的朱池社区曾是朱买臣读书之处,他常常到那里的一个池塘里去洗涤笔砚,久而久之将塘水都染黑了,“朱池”由此而得名。而今的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就建在此地。
朱池社区在稍高于田垄的台地上,原有上朱池与下朱池,而这两地相距约100多米。现下朱池被称为郑家。在朱池与郑家各有一座朱太守买臣祠,两座祠格式同样,均为坐北朝南平房三间,朱池的祠有围墙相隔。现存最早的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编的《严州图经》有“其东有朱太守祠”这句话。其东是指朱池社区的东面,即今郑家。据知史老人云,解放前此地刻有“古朱池”三个大字的石碑立于祠前空地上,而祠就在大路的北面,过路的人都能看到。
朱买臣死后运回幽径(现建德市洋溪街道友谊行政村幽洪自然村)安葬。他的坟墓直到今天还保存着。墓碑有明嘉靖年间刻的铭文“汉右相朱公讳买臣之墓”。人们路过此地,都会自然而然想起他胸怀大志、负薪苦读的故事。斯人已去,风流长存。
[scode type="share" size="simple"]来自今日建德2024年01月17日副刊,邱升阳[/scode]
]]>李频,晚唐诗人,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浙江建德李家镇)人,大中八年(854年)颜标榜擢进士,卒葬于永乐(今李家)。李频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著有《梨岳集》一卷,附录一卷。他有代表作《湘口送友人》诗一首:“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 “清逸精深”。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诗赞曰:“千载谪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把李频和李白并举。
据传,有一天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迟涩稍顿未续。时李频年幼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李频诗《及第后归》曰:“家临浙水旁,岸对买臣乡。”朱买臣为浙江会稽吴人,曾在建德朱池一带生活。《浙江通志》记载:“李频宅,在(寿昌)县西永平乡八都。”“唐刺史李频祖墓,万历严州府志,在(寿昌)县南仁丰乡。”《大清一统志》载:“李频故宅在寿昌县西永丰乡。”由此可得知李频为浙江睦州寿昌人。
李频一生诗作甚多,大多散佚。宋嘉熙三年(1239年),金华人王野任建州太守,于京城书肆中得李诗195篇,辑为《梨岳诗集》,并为之序。《全唐诗》载李诗208首。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收录《梨岳集》和《全唐诗》中未收入的李频诗四首,分别如下。《送人入蜀》:“天际蜀门开,西看举别杯。何人不异礼,上客自怀才。夜涧青林发,秋江渌水来,临邛行乐处,莫到白头回。”《南游相汉寄友人》:“南去远三京,三湘五月行。巴江雪水下,楚泽火云生。向野聊中饮,乘凉探暮程。离怀不可说,已近峡猿声。”《春日客舍言怀》:“未识东南此路安,青春日月坐销难。如何别却故园后,五度花开五处看。”《送友人往塞北》一诗,诗为:“朔野正秋风,前程见碛鸿。日西身独远,山转路无穷。树隔高关断,沙连大漠空。君看河外将,早晚拟平戎。”《唐诗纪事》收其《送茶山人归洞》一诗,诗为:“却共孤云去,高眠最上峰。半湖垂早月,中路入疏钟。秋尽虫声急,夜深山雨重。当时同隐者,分得几株松。”《湖广通志》收其《送裴御史赴湖南》一诗,诗为:“关门鸟道中,飞传复乘骢。暮雪离秦甸,春云入楚宫。平芜天共阔,积水地多空。使府悬帆待,能消几日风。”李频《梨岳集》中《题张司马别墅》一诗:“庭前树尽手中栽,先后花分几番开。巢鸟恋雏惊不起,野人思酒去还来。自抛官与青山近,谁讶身为白日催。门外寻常行乐处,重重履迹在莓苔。”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所收名为《张司马别业》。
李频在任武功令时,当地强暴横行,他针对时弊,查明地方恶霸实情,呈报上司,予以严惩。适遇荒年,遂开仓赈济灾民,并进而教育百姓开发水利,按故道引水灌田,雇乡民疏通六门堰,使粮食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善政传闻唐室,唐懿宗奖以绯衣、银鱼,后调京升侍御史,调都官员外郎。乾符年间上表自荐,请任建州刺史。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军从浙江衢州开山700里过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权,藩镇割据,盗贼四起,县政不治,建州局势相当混乱。李频到任后,首先宣布政教条例,严肃官规,惩办盗贼,礼与法相提并行,使建州社会得以安定,民生安宁,深受百姓爱戴。
李频初到建州时,曾有《之任建安渌溪亭偶作二首》诗:“入境当春务,农蚕事正殷。逢溪难饮马,度岭更劳人。想取烝黎泰,无过赋敛均。不知成政后,谁是得为邻。”足见李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后李频死在任内,建州父老、寿昌父老相与扶柩,将他归葬在“县之永乐洲”(今建德李家)并建都官祠以示纪念。又念及李频生前甚爱梨山风景,便在梨山建庙,用庙前大梨木刻成李频象,立在庙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诗“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庙今已荒废。天复年间(901年——904年),李频的儿子将父母棺柩运回家乡埋葬,途中遇战乱,无法运行,只好葬在昭武光泽的大乌洲。于是李频之后裔也就定居在光泽,今人称之为:“梨山李氏”。
1988年李频诞辰1170年之际,由建德县历史学会发起,有关部门集资在灵栖洞风景区建“梨岳亭”,立李频纪念碑,让前来灵栖洞游览的游人都能了解李频的事迹。
李频进士,青史流芳,永志不忘。(文/邱升阳,来自今日建德2023年12月11日)
]]>